韦东庆,1979年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,曾任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研究所所长、阳春市科技副市长、高州市副市长。2010年-2023年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、行政总监,全程参与建设的港珠澳大桥获2020年国际桥梁大会“超级工程奖”(集体)、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(集体)、2023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。2020年获得港珠澳大桥“十年奉献奖”
自强不息学以用,远行不忘母校恩
1979年,16岁的韦东庆怀揣一颗赤子之心,就读于永利官网化学本科专业。在重师的四年时光里,图书馆总会有他的身影。在这里他日夜苦读,手不释卷,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化学书籍,还浏览了众多人文社科方面的著作。化学书籍打牢专业基础,社科著作锻炼思维视角,二者相辅相成,互相补充。这样涉猎广泛的学习,对韦东庆毕业后几十年的学习、工作都有很深的影响。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广东省政府工作,后到地方任职,辗转数个岗位,最后来到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,在重师学习的专业知识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得以充分运用。
毕业后的韦东庆虽然“身”不在重师,但是“心”却和学校紧紧相连。“向母校汇报心路历程,与学弟学妹交流”是他一直想要回校完成的愿望。2013年12月19日,这个愿望得到了实现。他做客永利官网“三春湖讲坛”,以学长的身份,在讲坛上通过自身学习经历勉励同学们要有不服输的精神,要有敢于证明自己的信心。谈及对重师学弟学妹的希望,他说道:“我们学师范的同学应该做到‘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’,相比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,这是对师范生提出的更高要求。同学们应当有自信,把握学校综合性的优势,把握未来的方向,提高个人素质。”
一桥飞架港珠澳,筑梦永怀赤子心
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,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,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,是在“一国两制”框架下、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。由海中桥隧主体工程、三地接线及三地口岸三部分组成,总长约55公里。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、钢结构桥体最长、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,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、施工难度最高、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。它被国外媒体誉为“新世界七大奇迹”之一和“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”,拿下了多项国际大奖。
大桥于2009年12月开工,2018年10月23日开通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,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。他指出,港珠澳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、国之重器,创下多项世界之最,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,体现了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的奋斗精神,体现了勇闯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。
三千多个日夜里,韦东庆全身心投入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。他作为全程参与主体工程建设并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的唯一高管,对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,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
大桥文化深发掘,中国故事八方传
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地,韦东庆筹划组织了由四十多家参建单位参加的劳动竞赛,推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。他还创办了《港珠澳大桥》杂志内刊,策划和组织了纪录片《超级工程》和纪录电影《港珠澳大桥》的拍摄,创作了港珠澳大桥之歌《梦桥》,在工程领域首次推出大型交响乐《梦桥》,全方位多领域发掘大桥文化,讲好中国故事。通车后,韦东庆提出“一体两翼”战略,积极参与智能化运维专项科研,主持编写了中国公路学会团体标准《交通重大工程品牌创建和运营指南》,首次在学术界提出“工程文创”的学科概念,并潜心科普研学体系的打造,着力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港珠澳大桥先后被授予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和“全国科普教育基地”。
从化学到哲学,再到宏观经济;从工程管理到大数据、大模型,再到工程文创,韦东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,实现了大跨度的学科跨越,从重师的学堂走向了一个个更高更广的学术殿堂。目前,作为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,我们期待他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。